2. 阴阳脉的特点及意义:
- 真脏脉与胃气脉:所谓阴脉,是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现则必死。而阳脉是指有胃气之脉。能辨别阳脉可知道病变所在,辨别真脏脉能知道死亡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正常状态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
3. 不同病症的阴阳表现:
-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
-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即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女子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病久会发展为“风消”或“息贲”等绝症。
-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症状,或下部痈肿、两足痿弱逆冷、腿肚酸痛等,病久会皮肤干燥或变为颓疝。
-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减少,易咳嗽、泄泻,病久会心虚掣痛、饮食不下。
-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阳明与厥阴发病,会出现惊骇、背痛、嗳气、呵欠等症状。
-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少阴和少阳发病,会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太阳和太阴发病,会出现半身不遂、肌肉萎缩、四肢无力等症状。
4. 脉象的阴阳判断及生死预测:
脉象特点与阴阳关系: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阳);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阳之弱);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阴阳相和)。
真脏脉的死期预测:诊得无胃气的真脏脉,如肝脉来如一线孤悬、弦急而硬,十八日死;心脉孤悬断绝,九日死;肺脉孤悬断绝,十二日死;肾脉孤悬断绝,七日死;脾脉孤悬断绝,四日死。
三阴三阳俱搏的情况: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约二十天半夜死亡;二阴(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约十三天傍晚死亡;一阴(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且鼓动过甚,三天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且患温病,不过十日死。
三、《阴阳别论篇第七》的历史背景资料如下:
(一) 成书背景:
时代因素:《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各国纷争不断,人们生活环境动荡不安,疾病多发,这促使医学的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阴阳别论篇第七》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当时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道家思想等对医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为该篇中对脉象阴阳的论述提供了哲学基础。
医学传承与发展: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中国古代医学已经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传承。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草药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医疗方法,到夏商周时期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知识不断丰富和系统化。《阴阳别论篇第七》是对前人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与升华,它吸收了前代医学家的诊疗经验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同时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文化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阴阳别论篇第七》中,阴阳的概念被应用于脉象的分类和分析,认为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人体阴阳的平衡与失调。例如,文中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对阴阳相互作用的一种医学解释。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阴阳别论篇第七》中也体现了道家的思想观念。例如,强调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顺应自然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则是阴阳失调、违背自然规律的表现。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人体的阴阳状况进行调整,恢复阴阳的平衡,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社会背景:
医疗实践的需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疾病频繁发生。为了满足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阴阳别论篇第七》中对脉象与疾病的关系的论述,是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和总结出来的。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病情的轻重以及预后的好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学术交流的活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医学家们在不同地区行医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经验和理论,促进了医学的发展。《阴阳别论篇第七》中的医学理论可能是在不同地区的医学经验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当时医学家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共同认识和理解。
四、以下是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深度解析《阴阳别论篇第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