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风凉话谁都会说

"那好,就给他一份担任英语文件翻译的工作吧。即便达不到你的要求,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辅导他。我想,应该没问题,你说呢薛总?"

苏筱羽笑了,她对薛峰的安排非常满意。

担任翻译工作,是苏筱羽的强项。

甭提自己弟弟在京城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哪怕他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凭苏筱羽的能力也能将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翻译官人选。

薛峰的安排正好令苏筱羽满意,她想弟弟苏晓刚也会满意这份工作。老苏家除了苏小妹跟苏小三,剩下的就是她苏筱羽跟苏晓刚了。

至于苏晓刚姐姐苏小蕾,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找到她还是另外一回事。

关键是太难了,要查出三十多年前去东海市旅游的外国旅游团从东海市带走的一个孩子,何其艰难,不言而喻。

凭苏筱羽的工作经验,除非查到带走苏筱羽的当事人,当事旅游团才能有希望。可有五个人组成的旅游团也不是一个国家,说不知道西方国家祖成的一个旅游团,可是涵盖好多个国家的人。

因为,在他们的国与国之间,是互通互联的呀!比如,去欧洲,一本护照便可以畅游整个欧洲。

"那就好,我们就这么说定了。你尽快让苏晓刚来开普敦报到,我们这边给他向郑总申请个人资料备案。苏小姐,还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

薛峰是性情中人,当律师靠的是一张嘴,还有极深的法律知识的积累。

苏筱羽能答应将苏晓刚放在他手下工作,给他一个讨好苏筱羽的机会是小,关键是让苏晓刚跟姚欣怡异地分居,给郑海鹏创造机会,是薛峰求之不得的两全其美的大好事。

不用说,郑海鹏听了自己的情敌来到自己家的公司上班,要怎么拿捏便是怎么拿捏。

再一个,将苏晓刚揽在自己手下,苏筱羽也会不厌其烦的来探望苏晓刚。

一来二去,薛峰内心里那种对苏筱羽垂涎三尺的期待,又向前走进了一步。薛峰笑了,笑得是那么的猥琐而又称心如意!

梦总归是有的,尽管是一厢情愿。对苏筱羽来说,身边多个亲人,那种对亲情的期待,苏筱羽从来就没有好好的享受过一次。与亲人好好相聚的那一天,对苏筱羽来说从小到大就是一种盼望已久的奢侈。

遭遇左邻右舍的冷眼旁观,甚至因为爸爸妈妈跟脑残弟弟的先天性后遗症遭到不公平的眼神,鄙视,讥讽害得苏筱羽不敢回家抬头面对人们的躲瘟疫一样的离得远远样子。

包括居委会,将他们家纳入典型的照顾对象,所有这些都是苏筱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时过境迁,苏筱羽逐渐对家的概念从记忆里流逝、逐渐淡忘。

苏晓刚来到自己身边,这一对遭遇人家不公的姐弟两虽然不是嫡亲,但经历坎坷基本相近。

同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苏筱羽见到苏晓刚的第一眼就有了家的的感觉,亲人的氛围。苏晓刚来了,她只想到苏晓刚在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可以得心应手的照顾他,姐弟俩在异国他乡彼此有个照应,当然是苏筱羽心神向往的地方。

她不知道薛峰会有什么心事,对薛峰来说他聘请别人也是叫个聘请。何况,他弟弟是薛峰认识的人。

用不着试用和考察,大家熟人熟事免去好多不必要的职场考核。

特别是在外工作的人,政治素质绝对过关。对工作性质的保密性,是每一个在外工作人的基本素质要求。

好在郑氏企业注册在凯达尔市,相对国内企业在外生产基地要求要简单得多。

苏筱羽对薛峰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她是百分百相信薛峰。因为没有利益分割与利害冲突,她无需对薛峰怀有戒备之心。不相信人是傻子的毛病,过分相信人是聪明的缺点,苏筱羽不是不知道这一点。

2005年12月25日上午9时,圣豪大酒店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庆典大会。

横幅标语上写着醒目的大字:热烈庆祝高盛集团公司黄金珠宝奢侈品专卖店,在东海市隆重开业,从这标题就能看出比克利集团公司在东海市的经销网点还要全面。

因为姚欣怡的克利集团公司主打黄金珠宝行业,而非全部横扫奢侈品行业。

姚欣怡首当其冲被郑海鹏邀请,他为什么第一个要邀请姚欣怡?你要知道郑海鹏在2003开普敦竞拍成功之后,2004年马不解鞍,再接再厉。

他日夜兼程来到东海市,为高盛集团公司在东海市开辟新市场搞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