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赤焰传奇》(三)

悬镜司有监察百官乃至监察天下之权,权力很大。

夏冬是悬镜司监,是悬镜司三把手,上头还有悬镜司丞和悬镜司卿。

“监,相当于纪委党委;丞,相当于副部长;卿,相当于一把手部长。”小希心里嘟囔。

这是她想到的一条评论描述,有些网友专门研究了这部剧的官员职位对应的地位。

她又从对话中得知,穆霓凰和夏冬以前是好友。

她也知道了,这个墓碑上写着叫聂锋的人,竟然是赤焰军的先锋大将,而穆霓凰丈夫林殊又是赤焰军少帅。

有了这层关系,怪不得穆霓凰和夏冬曾经是闺蜜。

可曾经只是曾经,十二年不见,早已是物是人非。

“靖王一心调查梅岭一案,梅岭一案曾经又经手于言侯。”

“你前日去了靖王府,昨日又去言府,这消息一旦传出去,朝堂之上一些人恐怕是坐不住了,你故意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暗处的人自乱手脚?”

“我乃悬镜司监,悬镜司是整个朝堂最不受待见的衙门,跟悬镜司的人走得近可不是一件好事。”

“今日你特意来寻我,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没人知道你会来找我,而我才是你调查梅岭一案想要找的真正的帮手。”

“是吗?”

听到夏冬的话,小希有些惊了。

对于穆霓凰这个人物的智慧,又有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新认知。

见靖王是故意的,这个能够理解,毕竟是靖王先暗中提醒的。

可去见言侯也是故意的?这是否说明穆霓凰早就知道在言侯那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光明正大去见一次言侯只是做给朝堂某些人看的。

正所谓做戏要做全,作为林殊的妻子,为调查赤焰惨案的真相,去见了一心想查案且是好友的靖王很正常,又去见当年办案的大理寺卿言侯那就更正常了。

如果不去见言侯,反而会让人认为穆霓凰和靖王是在密谋什么,搞不好就会对靖王不利。

而悬镜司类似于明朝锦衣卫,当官的都怕这个有自由监察权力的衙门,分分钟就让人掉脑袋的那种,所以悬镜司令朝堂所有人都感到厌恶,更不想跟悬镜司的人打交道。

穆霓凰反其道而行之,趁着夏冬来城外之际找上她,肯定是朝堂暗处的人想象不到的。

如果这个夏冬能帮忙查案,那可就太方便了。

“穆霓凰好聪明。”小希佩服,这已经不是智商不智商的了,这就是权谋。

同时,夏冬一下就能推测出穆霓凰找她的目的,且穆霓凰的权谋也被她一言洞穿。

“这个夏冬也是高智商啊。”小希又感叹道。

她从头想想出场这些人物,高智商人物就有穆霓凰、梅长苏、靖王、言侯和这个夏冬五个人了。

怪不得好多评论说,这部剧人人智商爆表。

如果这个夏冬也加入穆霓凰的队伍那就好了,可惜是夏冬婉拒了。

“聂郎安息十年了,这样也挺好。”余南很平静地看着墓碑。

在小希的感受里,夏冬说了这么一句话,仿佛是已经习惯了梅岭一案不知真相下的生活。

但看夏冬深沉的脸色,更像是没了什么意志,心态已经变得消沉。

拿夏冬对比梅长苏和靖王,这三个人都跟赤焰惨案相连,剧情线又以穆霓凰为核心。

梅长苏对调查此案充满希望,所以生活的环境处处是阳光。

靖王对调查此案先消沉后希望,所以处境阴暗看到穆霓凰后便有了阳光。

然而,这个夏冬好像对调查此案不抱希望,从她出场在这个坟头前,太阳光全被一片树林遮挡,她的剧情画面中的光线一直是阴沉的,即便穆霓凰来了也没多少变化。

这是否说明,身为悬镜司三把手、拥有监察百官大权在握的夏冬,知道一些隐秘?或是知道这个案子的水有多深?即便功劳赫赫、身份尊贵的霓凰郡主也奈何不了背后的人?

小希想到这里,心情沉重起来,为穆霓凰感到担忧。

城外官道上,刘艺妃骑着马好似漫无目的的缓缓前行,一脸平淡的神色看不出她此刻的心情。

往来商贩、百姓的行人中,一辆马车低速驶来,和刘艺妃错身而过。

只是在错身而过的瞬间,马车里有人掀开车窗,和刘艺妃相视一眼。

小主,

这人正是江左盟来京的梅长苏,两人仅相看一眼便作罢,正所谓相见不相识嘛。

小希感到好笑,这一幕看起来很有趣。

而下一刻的画面,则让她打起了精神。

刘艺妃骑着马来到一处岔口停下,盯着旁边山道久久不能回神,陷入了回忆。

这是楚轩率领赤焰军出征的画面,刘艺妃前来相送。

“一路尾随行军,不怕被当作探子射杀?”

“你舍得么?”

台词不多,仅这一句便让小希感受到两人爱情的甜蜜。

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没有两人以往作品中的激情,有的只是很古代的那种含蓄和含情脉脉。

回忆的画面没过多的台词解释或旁白解释,但根据之前梅长苏的回忆,小希也知道这是林殊在得知北地大军粮食出问题导致作战兵力不足,接到圣旨后出征的剧情。

这一前一后的回忆剧情是连贯的,跟正常时间线中的查案剧情很好的衔接穿插了起来。

刘艺妃从回忆中醒转,扭转码头往回走,表明了她来此地只是为了怀念过往。

画面一切,镜头给到马车里的梅长苏。

丝毫不浪费多余的镜头,节奏紧凑的剧情又在梅长苏恍惚的目光中,进入回忆。

承接刚才刘艺妃回忆里楚轩率军赶路的画面,在大军一路驰骋中,偶遇了一支商队。

商队的车很多,在蜿蜒的道上形成一条长龙。

如此壮大的商队,楚轩跟很多军士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但由京都通往大梁各州的商队频繁,出现这样规模的商队也正常,楚轩也不疑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