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无形之中的压力

“短片,在国内和国外的受重视程度不一样,楚轩你知道吗?”王佳卫拿着块糕点咬了口,他看了眼楚轩,说了这么一个话。

国内的微电影产生不了几个利益,致使短片的存在还不流行,国内的市场也不太关注短片。

纵使国内有些电影节设置有短片奖,但基于以上原因在,这个奖就算拿下了也没有太大意义,难以产生良好的后续效果。

也是如此,这几十年以来,国内的短片非常少,拍短片的导演更是没几个。

即便年年都有短片冒出来,基本上都是各大学院的导演系学生用来应付毕业的。

也是因此,国内很少出现用心制作的短片,也少有用心制作短片的导演,除了第六代导演贾章柯等人在短片领域打出了国际名气外,其余的都是一些经历无数失败还在寻求出路的籍籍无名之辈。

纵观戛纳成立以来的历史情况,由华国送审的短片不足二十部,入围并获奖的短片也就寥寥几部。

这是国内对短片不重视的原因,也是国内的电影市场还未全面发展起来的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华国短片在国际上没什么分量,这是无法去论辩的事实。

相比于国内的短片局面,国外在这方面的影响力则截然不同。

四大电影节都有最佳短片奖,且四大电影节面向全球,这份影响力能够产生的价值自然就不一样了。

大半个世纪以来,大把的没背景没资源的导演,都是通过低成本的短片获奖出名,然后再有资本的投资,最终才踏上电影圈功成名就。

久而久之,在国内不受重视的最佳短片奖,在国外的电影节里是备受关注的大奖。

在媒体们和业内人士眼中,但凡获得四大电影节最佳短片的导演,就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全球知名导演。

“大概了解一点。”楚轩说道,刘艺妃和文木野也点了点头。

国内国外的影坛形势不同,这他们事先也了解过。

有戛纳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片如果获奖,媒体们在全球范围内同样会跟电影一样大肆报道,让作品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短片获奖也说明该作品导演的市场潜力。

有了作品知名度和导演的市场潜力,那就有资本愿意投资,有了投资就能拍真正的电影了。

这也是全球很多不知名导演每年拍短片角逐奖项,以及媒体的报道和资本的青睐,才把短片的地位捧了起来的原因。

这些他们也懂。

“你们的《希望》有点特殊。”王佳卫却是笑着说道:“从没有过一部短片,能在国内引发热度,还有央视‘六公主’的帮忙,导致你们的《希望》备受国内市场关注,这是以前从没出现过的事。”

众人微微一笑,看了看楚轩和刘艺妃。

《希望》作为一部短片能够有热度,除了科幻属性吸引人外,主要就是这小两口的人气加持。

看看张子怡,看看邹迅,看看李栤栤,这几个超人气演员有谁会去拍短片?对于她们来说拍短片这是一件很掉价的事。

没有知名导演和高人气演员的加成,媒体也不稀罕去报道没人气没影响力的事物,国内以往的短片没人关注也正常。

但拥有超人气的演员楚轩和刘艺妃,恰逢面临要交付毕业作品的时候,也是在产生了特效大片梦想的时候,决定以短片开始并完成了《希望》。

这个时机就很巧妙,在外人看来这并不掉价,毕竟人家楚轩和刘艺妃是为了毕业作品,这是一个完全说得过去的理由。

随着楚轩和刘艺妃的人气越来越高的趋势,他们的作品《希望》自然也就备受关注,即便是不知道的新粉丝,也会去上网查询给扒出来,意图跟上老粉们讨论《希望》的节奏。

一个短片在国内能有如此热度情况,确如王佳卫所说的,这就挺特别的。

“还有一个特殊的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到过。”王佳卫拿刀叉切着牛排,说道:“戛纳虽然已经是商业和文艺综合性电影节,但很多评委受到以往的影片文艺内核的影响,现在他们的观念多多少少还是偏点文艺向。”

八十年代的新星导演计划,旨在吸引全球各国拥有导演梦想的人,从而提高戛纳影响力。

来自全球各国的新人导演,每个人的思维观念各不一样,这才让很多商业类型的影片注入戛纳,也使得戛纳完成了文艺到商业加文艺的改变。

但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几十年里,戛纳只注重文艺的局势让一些老评委们早已习惯,这部分人即便接受了商业片,但骨子里也会潜意识的偏向文艺。

“今年十二部短片,只有《希望》是稍微带点文艺的商业片,其余十一部都是纯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