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科话说到一半便停住了,毕竟对方是一位将军,他调整了语气继续解释:
“启动这个模式会降低雷达的反应速度和刷新频率。因此,在没有遭遇拖引干扰时,我们通常不会启用它。”
稍作停顿后,他补充道:“实际上,国内对拖引干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理论或实验室测试。
虽然我们开发了这项功能,但在此次事件前,我们不确定它是否真的有效。”
“等等。”
将军迅速抓住了关键点:“你说的拖引干扰,就是导致雷达三次锁定目标后又丢失的原因?”
作为一名经历过90年代的空军指挥官,他对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记忆犹新。
在那场冲突中,双方都广泛使用了电子对抗手段。
联军利用电磁干扰削弱了伊辣克防空系统的效能,而伊辣克则以电子战设备抵抗联军的精确打击,迫使联军转向大规模轰炸。
将军立刻警觉起来:“如果抗干扰模式有效,那应该是拖引干扰无疑了。”
年轻的工程师仍沉浸在兴奋之中,毕竟这是近三十年来华夏航空兵部队首次实战击落敌机,而他的工作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火控雷达主要依赖多普勒效应追踪目标的速度。拖引干扰通过提供虚假的速度信息,使雷达跟踪到一个虚拟目标,从而导致几秒内失去真正的目标。”
这次,他的说明简洁明了。
“米格25在那时就有这样的能力了吗?”
将军惊讶于这样复杂的干扰技术竟然可能出现在60年代研发的飞机上。
郭林科思考片刻后回答:“据我所知,米格25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尽管相关理论早已存在,但60年代脉冲多普勒雷达尚未普及,也没有实际需求,当时的电子技术水平也难以支撑这样的功能。”
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推测:“或许空域中还有其他电子战飞机在活动。”
领队听到这不合常理的猜测,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