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达试图探测比自己低的中低空目标时,地面杂波会干扰信号,使目标截获更加困难。
因此,这类任务往往被视为高级训练科目。而歼8c搭配霹雳11导弹的组合首次升空,就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挑战。
那时的空军确实经验有限,试训基地之前只测试过歼8b/d和苏27这两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机型。
前者的老式雷达已经证明无法满足90年代的实战要求,后者虽然探测距离远,但并无其他显着优势。
没有人想到,此次靶试竟如此顺利。这得益于新发动机带来的诸多改进之一。
除了提供更强的动力外,它还能驱动更高功率的发电机,为机载设备供应充足的电力。尽管提高功率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但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保障。
就像组装电脑时,电源虽不一定用到最大功率,但它决定了你能搭载多强大的组件。有了足够的电力支持,才能确保高性能设备的稳定运行。
1996年,华夏的航空工程师们还在为电力供应发愁,当时飞机上的子系统研发必须精打细算,尽量节省每一分能量。
涡喷14发动机的性能突然大幅提升,这是八三工程计划之外的惊喜。
然而,在改进后的歼8C战斗机上,尽管总的发电能力达到了36千瓦,但大部分额外的电力资源却未能充分利用。
即便如此,这款新战机已经让试训基地的所有人眼前一亮。
当大家还沉浸在震惊中时,飞行员冯林通过无线电传来新的消息:“导弹准备就绪!”
从捕捉到目标到导弹进入待发状态,整个过程比以前快了一倍以上,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机电二局的领队郭立强站在指挥官身后,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双手紧握在袖子里微微颤抖。
指挥官终于反应过来,下达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首个此类指令:“05号机,目标尚未进入导弹攻击范围,请等待发射命令。”
虽然霹雳11导弹(即Aspide)理论上射程可达40公里,但这是在特定条件下——高度1万米、相对速度1.2马赫时的数据。
实际上,05号机和靶机的高度均低于5000米,且飞行速度未超过音速,因此35公里外的目标超出了导弹的实际打击范围。
考虑到该型导弹主要研发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其性能指标确实已显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