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后,国家经济发展带动军费增长,海军装备采购预算也随之增加,对新装备的需求日益提升。
当时最新型的国产护卫舰——北约称为江卫级的053H2G型,虽然配备了反舰和防空导弹,但其6枚鹰击8A和6枚红旗61的配置仅能满足基本需求,尤其是后者性能欠佳。
至于反潜能力,则几乎不存在。
由于该型号基于80年代初的研发,改进空间有限,已无法满足未来海军需求。
因此,研发一款全新的护卫舰迫在眉睫。
对于新型护卫舰的技术方案,团队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舰体并沿用成熟的柴油机作为动力源,另一种则是借鉴俄易斯提供的研发方案,采用燃气轮机和先进的短程防空导弹系统。
两种方案各有千秋:前者风险较低,使用国内掌握的技术,但战斗力和潜力相对有限;
后者则代表了更为激进的选择,与驱逐舰级别的战舰不相上下,但在技术和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都国方面不愿意分享皮尔斯蒂克柴油机STC系统的详细技术,使得国内生产的16PA6V-280-STC型柴油机功率不及预期,只能达到法都国原装12PA6V-280-STC的水平。
因此,要获得足够的动力输出,必须使用四台这样的柴油机。
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案采用全燃动力系统,不仅性能优越,潜力巨大,还能显着降低噪音并提高航速,非常适合反潜作战。
此外,它配备了4组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防空能力远超现有的海红旗7导弹系统。
不过,这种选择也有其缺点。
全燃动力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最大航程上不如柴油机经济。
同时,华夏刚刚开始接收引进的30套陆基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要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海上版本还需要几年时间,期间可能需要进口武器系统来填补空白。
作为研发团队的一员,林兵工程师更看好第二种方案,毕竟每个研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尽可能完美。
然而,好景不长,通用电气停止供应LM2500燃气轮机,甚至连原本为113舰提供的发动机也受到影响,更不用说为护卫舰准备的数量了。
与此同时,基于斯贝涡扇发动机改进的航空改燃项目也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