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站队的官员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619 字 2个月前

所以,此次他特意绕道到杭州,除了给自己的岳父带上一份厚礼,更是要来看胡宗哲虚心求教,为何朝中前些年一直喊着斩尽杀绝的蜀党中坚,却能够在这次触底北归?任谁都能看出来,在这其中,至少是有着皇帝给秦刚面子这样的一个因素。

“去京城走走蔡承旨的门路吧?”陈举提出了他的建议,这是他对于京城里各方势力进行过仔细分析并权衡之后的判断。

“不行,蔡元长之前与那秦刚甚是交好,而且那厮又有什么能量?还不如他兄弟蔡卞,多少也是一个执政。我觉得,这件事,还是要去找章相公走走路子更有把握。”胡宗哲总是认为,自己一直追随着章惇,这么多年来又是忠心耿耿,总不会不给他一条好出路吧?

而对其判断不以为然的陈举却下了决心,自己这个岳父,有点越老越糊涂了。他这次进京之后,还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寻蔡京,才是真正寻出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义乌县这边的赵驷,顺利地招满了两千名的士兵。

秦刚与一直陪同征兵的岑穰在不远处的一处凉亭里,看着赵驷正在对新来义乌兵整训。

“彦休兄,悍民从军,对于此地的乡间械斗陋习来说,不过只是扬汤止沸,收效一时而已。要想根治,必要另寻他法!”秦刚启发式地说道。

“徐之兄所言,甚是有理。只是此地民风向来如此,乡间利益复杂,但有纠纷,官府管辖难以服众。即使小弟到任之后,想着能做几个模范强管的范例,认真去处理裁定了几起纠纷。可是总是没办法让每一方的乡民心里真正服气。前脚你刚裁定下来,后脚他们那边的锄头棍棒就又抡起来了。械斗争执总是难以根除啊!”岑穰摇了摇头,感慨地说道。

“民众纠纷,无非就在一个情理的定性与裁决。统统都指望官府派出吏员一一处置,既不现实,也极难做到公平服众。说白了,你是不能指望老百姓去相信一两个官吏的判定。你更无法信任每一个判定所官吏不被背后的贪赃枉法所影响。”秦刚也是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但是却提出了他的分析重点。

“不管又不行,管了又没效果,那徐之兄可有什么高见?”岑穰却是听出秦刚话里有主意。

“你看这义乌乡间再乱,可有一处地方不乱,那便是宗族内部。大至家产分割,小到邻里斗嘴,宗内判定,立即遵守。就算心有委屈,也只能低头服从,同样是这批人,这是为何?”秦刚突然点出了一个常见却极少思考过的现象。

“对啊!老百姓总是听宗族内部的话啊,这是为何?”岑穰也懒得思考,便知秦刚会有答案。

“宗族虽有族长,但并非族长一旦独断乾坤,而是有族老、有议事会。族内参加议事之人,既非随意选出,也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分支分脉的丁口、影响、对宗族的贡献大小而定。所以,宗族内的商议决定一件事情,不会是哪一个人说了算,也不会是拿着死理不变通,而一定是代表着族内各方利益的这些议事族员反复商讨、甚至是相互妥协下来的结果。”秦刚说的便是时下大多数宗族里的实情。

“说的倒也是。但是我也听闻有些宗族,也会陷入族长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打击弱支的现象,这又如何解决?”

“彦休兄可曾听说过蓝田乡约?”秦刚却是突然问起了另一个话题。

“可是蓝田吕氏四兄弟所创的乡约?”岑穰当然知道这个乡约。

所谓蓝田四吕,便是指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这四兄弟,其中吕大忠和吕大钧分别是关中大儒张载的弟子,而吕大防更是元佑年间的朝中左相,地位声名显赫。他们四兄弟,由老三吕大钧为首,率先在家乡丁忧时提出了这个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民间倡导、并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乡约,便称《蓝田乡约》。

蓝田乡约引用“周礼”,倡导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四大宗旨,由乡间小地方入手,乡民信服,管理有序,一时间名扬天下。

“世人皆称蓝田乡约多赖吕相公的威名加持,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刚见岑穰知晓,便不再赘言细则,直接剖析要点,“蓝田乡约两大关键,其一,‘其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讲究利益自析,由乡民自己决定去留。其二,民主推举,值月轮更,共议更易。实质就是以多人议事之则,制约并规避徇私之弊。”

看见岑穰若有所思,秦刚则进一步点拨道:“乡约的本质,就是将原先乡间行之有效的宗族族内管理优势扩大到整个乡间;同时,以成文形式约束推行过程中的走形与偏移;更以自愿出入的原则平衡乡约的公平与公正。彦休兄如有意愿,不妨可以义乌乡间尝试推行。此乃止斗、息争、安民、宁境之创举也!”

“徐之兄一言点醒梦中人。吾等读书士子,皆有听过蓝田乡约,但多数都止在纸上评论,心中景仰,都只以为那是吕氏四贤回乡张罗之事,但却未曾想过,可闻而效之、效而行之,以助治地之政,实是惭愧啊!”岑穰却是诚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