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带着女生组缝麻袋,针线在秋阳下银蛇般游走,有个姑娘的顶针滑落玉米堆,直到冬天喂马时才被马蹄刨出。
课间休息时,周大勇用玉米须编成胡须,扮成校长训话。
教导主任气冲冲赶来时,踩到滚落的玉米粒摔了个仰八叉,怀里的教案天女散花——某页夹着的《武侠故事》被风卷到旗杆顶,成了整个秋天学生们仰望的风景。
又是一个冬天的来临。
腊月里教室门窗糊上塑料布,呵气成霜的早晨,值日生要提前两小时来生炉子。
张煜握着铁钩通炉膛时,发现某块蜂窝煤上刻着"早"字——不知是哪届学生留下的。
李晓燕的红格子围巾挂在暖气片上,冰碴化成水珠滴进搪瓷缸,王建国用来泡的茉莉花茶多了丝甜味。
期末复习时,油印的模拟卷带着体温传递。
张煜和李晓燕共用一盏台灯,电线绕着生锈的暖气管爬行,钨丝灯泡把两个人的影子投在糊墙的报纸上。
当周大勇第五次借橡皮时,他作业本上的油渍暴露了秘密——这馋鬼竟用复习资料垫着吃猪头肉。
大雪小雪又一年。
寒假前最后一天,教室飘着墨汁与浆糊的味道。
张煜踩着课桌贴对联,冻僵的手指把"书山有路勤为径"贴成了波浪线。
李晓燕剪的窗花被北风卷走,最终挂在十里外的输电塔上,开春时电工老刘还当是个红色塑料袋。
除夕夜,张煜蹲在灶坑前烤土豆。
王淑芬往他兜里塞了五毛压岁钱,崭新的纸币带着油墨香。
央视春晚的雪花屏里,赵本山刚说出"改革春风吹满地",整个镇子的鞭炮声就炸响了。
小主,
张煜跑到院门口,看见周大勇在冰面上放"二踢脚",某个冲天炮的火星点燃了木材厂废料堆,映得半个镇子红彤彤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月开江时,张煜在语文课上学到"一年之计在于春"。
他模仿朱自清的笔调写周记,被王建国用红笔批注"堆砌辞藻"。
李晓燕的作文本在女生中传阅,她写的《我的供销社妈妈》里,藏着对张煜帮忙搬货的感激。
体育课恢复那天,操场上的冰化成大大小小的水洼。
周大勇带头打水漂,瓦片在泥浆里划出断续的弧线。
张煜在柳树下背单词,忽然发现去年秋天埋的玻璃弹珠发了芽——其实是冰层消融后露出的啤酒瓶底,在春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斑。
清晨。
四月的晨雾裹着柴火气息,张煜推着二八自行车穿过兴隆镇早市。
车把上挂的网兜里,铝饭盒随着颠簸叮当作响。
卖豆腐的老汉掀开棉被,热气腾起在半空结成细密的水珠,落在李晓燕递过来的搪瓷盆里。
"二斤水豆腐,多给点卤。"李晓燕踮着脚递钱,碎花衬衫袖口露出半截红毛线手链——那是女生间流行的编法,用拆掉的旧毛衣线搓成。
张煜看见她手背上沾着蓝墨水,想必是早自习偷赶作业时蹭的。
一转眼,时光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