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之后,周太太觉得她和陈玉兰都是天涯沦落人,关系近了不少,对陈安和陈民也很关心。

有了落脚地和户口,陈玉兰把找学校提上日程。

买了一兜水果和一兜洋罐头去了一楼林老师家,想叫林老师帮帮忙,推荐个学校。

林老师在中西小学教书,老家是苏州的,带着寡母、太太和两个女儿,居住在一楼的两间厢房。

他资历颇深,又在洋人投资的学校教书,代了两门课,数学和自然科学,月薪五六十多块,这个月薪比公立小学的老师,几乎高出一倍。

除了月薪,还有车马费、津贴费、过节费等杂费。

杂七杂八的算起来,林老师收入真不少。

但林家依然过得紧巴巴,要交房租,老母亲要吃药,两个孩子要读书,五口人吃饭、穿衣、理发、洗澡、阅报、买煤买油,以及人情往来等。

这个时候的普通人,花钱都精细,像陈家母子三人这样大手大脚的,极少。

林老师是个老派人,坐的离陈玉兰老远,把陈安和陈民拉到身边,问了问二人的水平。

最后推荐瀚海中学和圣雅济中学,教学水平不低,离这里只隔三条马路,有推荐信就可入学,就是学费贵一点。

他委婉道:“公学逢进必考,好的公学竞争很高,这两个孩子,之前在哈尔滨进学,所学内容和上海大不相同,且初到上海,水土不服,恐怕考试会有些难度。”

实际就是,陈安和陈民水平一般般,好的公学很难考上,要想上好学校,就得花钱。

陈玉兰略识得几个字,在她眼里,老师都是一等一的厉害,自然遵从林老师的建议。

她换了两条小黄鱼,又买了礼品,林老师在中间牵线,找到了中西小学的一名外籍副校长。

这位外籍副校长是个中国通,除了两根小黄鱼,陈安还扫描了一卷明代字画,让林老师一起送去。

现在精密工艺的加工,一般人很难看出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