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十分聪明好学,善于察言观色,是个做生意的好手。

大姑父为人本分,干活踏实,手艺精湛,从不偷工减料,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干点小活,不仅不要料钱,工钱也是不要的。

二人相结合,把店面经营的红红火火。

在这座小县城里,按揭了两套大房子置了七八间铺子,养活了包括原主在内的三个孩子。

原主大姑能赚钱,也舍得花钱,又十分重视亲情。

她对原主视如己出,买的衣服鞋子都是一水的名牌。

在小县城里,这些二三线品牌就是大牌了。

原主中考成绩没达到公费录取线,大姑花了三万择校费把她送到了县一中。

上了大学,原主大姑每月给她两千块的生活费,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都是最新最好的牌子。

寒暑假时,也会给原主几千块钱,让她和同学一起出去玩。

这待遇,和大姑的亲生女儿一模一样。

原主自从父母双双去世后,她对其他亲戚的感情变得十分淡薄,只亲近大姑一家。

对三姑一家有好感,但不算亲近。

原主来到上海后,在浦东三林杨思附近,租了一间一室一厅,房龄都快赶上她的年纪了。

这套房子在经历过好几个租户后,装修变得破破烂烂,家具和电器也老的不像话。

原主初来上海时,银行卡里的存款是很丰厚的。

租金六七万,还有大姑给的三万。

在一起近十万。

但都被原主花的差不多了。

她在上海的这三年里,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在哪都干不长,后来干脆不再出去上班。

整日在出租房里待着,做一些散活。

她每月吃喝住行衣要支出四五千块钱。

但是收入呢,勉强突破一千。

简单来说,就是入不敷出。

带来的钱花的一干二净,眼瞅着就要光溜溜闪回老家了。

没想到全国的房价猛地上涨,原主老家青山县的房价翻了几乎一倍。

房价上涨,房租也乎乎的涨。

原主每年能收到小两万的房租,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

再加上原主大姑时不时打来的补贴。

她没了经济压力,就继续当一个沪漂了。

原主不喜被人管着,束缚着,也不喜欢社交,再加上手上有三套房产,虽然收入不高也无存款,但是一点都不急,一个人慢悠悠的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