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布局
主要景点
艺术与文化
开发与保护
价值和影响
参考资料
相关合集
响堂山石窟主要分为南北两石窟,其中南响堂石窟现存7窟,北响堂石窟现存8窟,小响堂(水浴寺)现存2窟,共计17窟,总计造像4000余尊,窟内还刻有北齐时期的刻经,艺术形式多样。由东魏末年开始建设,北齐时期完成,后在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进行增凿,现存的艺术作品为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和艺术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遭受过沉重的打击,多次被人为破坏和劫掠,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开展了灭佛运动,响堂山石窟遭受了扫荡,经文佛像尽毁,而在民国初期,文物贩卖的昌行,让石窟内大量精美的文物流失海外,此后常乐寺被毁、石窟被征用或占用,直到响堂寺文物保管所的成立,石窟艺术才得以被保护。
响堂山石窟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也成为了研究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了保护和研究响堂山石窟,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各地艺术博物馆更是以数字影像等多种形式来传承和宣扬石窟艺术文化。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初,响堂山石窟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2020年起,邯郸市更是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对响堂山石窟风景区及其周边的投入与开发使得游客数量与旅游趋势大幅度提升,效果显着。
名称由来
响堂山的名称源于石窟内的回声效应。响堂山的石窟幽深,洞内空旷而宽敞,壁画精美,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参观和欣赏,若在山洞里击掌甩袖,回声则会在洞内回荡,使得山洞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堂厅,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宏亮的钟声,故名“响堂”。而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包括佛像、壁画和浮雕等,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教义的崇敬,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推崇。因该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响堂山的石岩中,故名“响堂山石窟”。
历史沿革
始建
响堂山石窟位于中国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鼓山,开凿于东魏末年,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兴盛发展,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并对佛教艺术与文化进行大力支持,为了表现信徒的虔诚,开始大型修建寺庙,而响堂山石窟最初的用途是为武王高欢作为虚葬的墓穴来使用。
发展
响堂山分为南北两山,北响堂山又名为鼓山,是太行山滏[fǔ]口陉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山势险峻,环境清幽,石质优良,而在北齐时期,皇帝高洋崇尚佛教,于是下令在响堂山兴建寺院,并在此修筑行宫,以便在前往晋阳和邺时进行避暑、游玩和礼佛。作为该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石窟中保存着大量摩崖刻经,其中包括《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北响堂第2窟刻有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yōng]所写的经文,保存完好,这些刻经记录了石窟的历史和佛教信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除了刻经,响堂山石窟还有大量的佛龛[kān]雕像,保存至今。
衰落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开展了灭佛运动,其中包括焚毁佛教佛寺佛塔,逼迫僧侣还俗,关闭寺庙,没收财产等作为以限制佛教传教和扩张,史称“太武灭法” 。而响堂山石窟中的雕像在这一时期受到严重损害。
小主,
复兴
灭佛运动后响堂山上的维修、续凿、造像活动却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北齐后的隋、唐、宋、元、明等各个朝代都参与了对响堂山石窟的增凿工作,因此在响堂山石窟中陆续增加了更多的佛像、壁画和其他艺术装饰。特别是在唐代,响堂山石窟达到了繁荣的巅峰,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保护
民国初期,文物盗窃贩卖猖獗[jué],大量精美文物流失海外,响堂山石窟中的艺术雕品再次受到严重损坏,不少佛像的佛头,佛手,佛脚被凿断损毁,大佛洞东侧上方的高欢墓柩被盗空,其石棺也被盗卖。据统计,响堂山石窟的艺术精品主要散失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博物馆中,少数被私人收藏。直到20世纪后期,响堂山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重视,国家相继建立文物保管所并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2年期间,邯郸市、峰峰矿区两文物保管所合作对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实测,并进行了修缮工作,包括围墙和附属建筑,许多石窟得到修复和保护。
景区布局
响堂山石窟区位图
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响堂山两处,相距约15公里,其中北响堂山石窟附近还有一处水浴寺也被称为小响堂石窟。三处石窟以北响堂山石窟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地。北响堂现存8窟,南响堂现存7窟,小响堂现存2窟,共17窟,总计造像4000余尊,窟内刻有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其中包括《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响堂山石窟群平面布局图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西麓,有主要洞窟3座,由北向南排开,共有20余座窟洞,分布在南区、中区、北区及九条洞4个区域。三座主要洞窟始于北齐,后期增凿形成连续性。中心窟洞依次为刻经洞、释迦洞、大佛洞,其余洞围绕中心窟洞凿建,整体坐东朝西。
南响堂山石窟群平面布局图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现存主要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5座洞,依次为: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下层有2座洞,依次为:华严洞和般若洞。平面布局按坐东朝西方式排布,形成有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