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污蔑的假奸佞

如以往一样,汪直升任提督之后,一心为明宪宗办事,甚至处置了残害百姓的福建舰内卫指挥同知杨业,逮捕了贩卖私盐杀害官吏的南京镇监秦立鹏,堪称明代包青天。

此外汪直人如其名,公允正直,嘉兴知府杨继宗进京时汪直想去拜见,可杨继宗却避而不见。按理说他这次应该彻底得罪了汪直,可在明宪宗问汪直哪位官员廉洁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的说出杨继宗的名字。

此外河南巡抚秦虹秘密弹劾汪直,汪直知道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明宪宗说秦虹是个贤能的人,因此他敢于直接弹劾自己。汪直不但为官正直,领兵还自有一套章法。

1479年建州女真作乱,汪直率兵平定鞑靼进入大同,烧杀抢掠,也是汪直统筹领兵征缴。随后汪直率兵镇守大同,他在大同期间,敌军从未在明军手中讨到便宜。

但这位能征善战的宦官却因与总兵许宁不和,在公元1482年被调离大同贬至南京。而他一离开明军就死伤数千,差点丢掉大同,汪直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4位,敦肃皇贵妃,如果说汪直被抹黑,多多少少是因为自身行事无所顾忌,那么敦肃皇贵妃年氏披上跋扈的名声则是被她的哥哥年羹尧连累了。

公元1723年,雍正帝登基,他的侧福晋年氏被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而这位年贵妃与《甄嬛传》中的华妃不同,她不但不跋扈,反而谦恭有礼。

年世丰贵,李飞的册文中写道年氏“丙针归于土使批注方生”,意思是说年贵妃不但能引经据典,而且行事遵循典章制度,美名远播。

此外,与影视剧中不同,这位年贵妃不是一无所出。相反,在1712年至1723年,雍正帝所有的子嗣都是年贵妃所生。

后来年贵妃的哥哥年羹尧居功自傲,雍正帝处置了年羹尧,却没有因此牵连年贵妃,可见这位贵妃深得圣心。只不过敦肃皇贵妃年氏身体不好,1725年就病逝了,她的传奇故事也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一口气看懂科举制度的兴衰发展#历史#科举制度】

小主,

科举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按门第只看真才实学的科举考试为何会成为禁锢思想、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科举制度。

在隋唐以前,官员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还需要考察品行才能,而后者就完全是看出身门第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尽管南北朝也出现过通过考试选拔寒门子弟入仕的方式,但是在当时显然是不可能撼动士族门阀的统治。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杨坚下旨至州县,正式设立了科举考试,希望能通过考试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到了隋炀帝时期,又进一步设立了进士科考试,取消了门第限制,完全按照考试成绩来提拔,这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中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政策。

但是在隋朝以及唐朝前期,高官厚爵依然被世家大族所占据。科举未能成为朝廷主流的选拔方式,只是当时士大夫获得做官资格的一种途径,平民百姓寒门子弟很难竞争过拥有权力财力、家学渊源的关陇集团。

直到武则天登场以后,情况又发生了改变。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上位的障碍,大力打压李唐宗室光荣贵族,同时提拔了一批寒门子弟。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高宗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武举,增加进士录取名额。为了笼络人心,武则天经常增开制科,使得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大幅增加。

盛唐开元年间的27位宰相中,通过科举入仕的就有18人,其中出身中下层的宰相也有14人,这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