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揭秘虚实之间:有余与不足的奥秘及其发生机制

黄帝所问,实则是触及了中医理论的精髓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奥秘。首先,我们得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早已洞察到人体构成的复杂与精微,用“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这些词汇,高度概括了人体的基本要素与结构特点。

关于“精”,它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还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繁衍后代的能力,是生命之源。

“气”,则更为玄妙,它既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总称,还涵盖了人体内的各种气化过程,如气化升降、气机调畅等。

“津液”,则是体内各种液态物质的统称,它们起着滋润濡养、充养血脉、调节体温等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四肢、九窍、五脏”,这些则是人体具体的解剖结构与功能单位。四肢是人体运动的主要执行者;九窍(通常指眼、耳、鼻、口、前阴、后阴七个主要孔窍,九或为泛指)则是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重要通道;五脏则是人体内脏的核心,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至于“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这里的“十六部”指的是人体的某些特定区域或系统的划分,而“三百六十五节”则是对人体骨骼、关节等结构的象征性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精细入微的观察与理解。

黄帝说:疾病有虚实之分时,实则是中医对疾病本质及病理变化的一种精炼概括。在这里,“正气”可理解为人体自身的防御、调节、修复等生理功能的总和,它如同一个国家的军队,守护着身体的安宁与和谐。而“邪气”,则泛指一切能导致人体生病的因素,无论是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的情志不舒、饮食劳倦,皆属此类,它们如同外来的侵略者,试图扰乱身体的平衡。

实证,便是正气尚足,能够奋起抵抗邪气的状态。此时,虽然身体已感受到不适,但正气犹在,能够迅速调动资源,与邪气展开激烈斗争,因此病程往往较短,病情相对容易控制,甚至可能自愈。这正如一位勇士面对敌人,虽战况激烈,但凭借过人的勇气与力量,最终能够克敌制胜。

反观虚证,则是正气不足,难以有效抵御邪气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深入体内,导致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反复发作。虚证的治疗,往往需要更加注重扶正祛邪,即在祛除病邪的同时,加强正气的培补,使身体逐渐恢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好比一个国家在经历战乱后,不仅要清除残余的敌人,更要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方能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安宁。

黄帝问岐伯:病属有余的情况有五种,病属不足的情况,也有五种。他们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五种有余和不足都是藏于五脏的。我们可以从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种元素正是构成人体形神兼备、健康和谐的关键所在。

首先,心藏神。在中医理论中,心不仅是循环系统的核心,更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主宰。心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反之,则可能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异常的症状。这里的“神”,既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涵盖了人的生命力与活力。

肺藏气。肺主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顺畅,气机调畅,人体得以吸入清气、排出浊气,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肺还参与宗气的生成与分布,宗气是人体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处于安静或休息状态时,部分血液回流至肝脏贮藏起来;而当人体活动时,肝脏又将贮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以供需要。此外,肝还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与代谢。

脾藏肉。这里的“肉”并非单指肌肉组织,而是泛指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养物质。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滋养濡润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肌肉丰满程度与四肢的健壮与否。

肾藏志。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因此,肾的功能不仅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繁衍,还影响到人的意志力与精神状态。肾气充足,则人的意志坚定、精神饱满;肾气不足,则可能出现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等症状。

岐伯接着说:人体五脏与经脉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血气调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如同河流般遍布全身,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五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气血的滋养与推动。

当人体内的血气调和时,经脉畅通无阻,气血得以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着每一个细胞与组织,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一旦血气不调和,经脉就可能受到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些疾病可能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功能障碍等多种形式,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对于经脉的认识与运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着作中,对于经脉的循行路线、功能作用以及与五脏六腑的联系都有着详尽的论述。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探索人体奥秘、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启示。